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刘振中初中化学工作室

Clear Head + Clever Hands + Clean Habits

 
 
 

日志

 
 

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2012-07-23 00:14:15|  分类: 化学历史故事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会飞的鱼 - 刘振中的博客

 关于物质结构的朴素的原子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500年,印度哲学家蹇拿陀(Konad)认为物质是由最小的质点所构成的,这种质点又由比它本身还小的和不能再分割的某些质点所组成。他的说法接近于现代原子、分子的观点。

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原子概念受到了不少科学家的重视。随着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原子学说也得到了发展。英国化学家道尔顿(Dalton,1766—1844)于1803年提出了原子学说。

道尔顿的原子论使当时的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得到了统一的解释,因此很快地为当时化学界所接受和重视。只是他忽视了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后来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Gay-Lussac,1778—1850)通过气体反应体积定律提出了分子假说作为对原子学说的补充。之后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Avogadro,1778—1850)于1811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引入了分子概念,并指出分子跟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分子学说虽然逐渐被人们接受了,但原子和分子当时还没有得到科学上的证实。直到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Brown,1773—1858)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的藤黄粒子所作的永不停止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它间接地显示了物质分子的存在,并且表明了聚集成液体或气体的分子是处于永恒的热运动中。以后又得到了理论上的解释,并为实验所证实。

英国化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 1871—1937)于1911年根据实验事实提出了原子的核型学说。1913年丹麦原子物理学家玻尔(Bohr,1885—1962)应用量子概念发表了他的原子结构理论。后来,又发展到以量子力学来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与此同时,实验技术手段也有很大的改进,如用X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等方法来研究分子中原子的空间结构、分子的构型等等。现代人们已经能够用电子显微镜等拍摄分子或原子的照片。这些发展和成就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物质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根据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特别是根据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物质的构成,就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情况,不能简单地以原子、分子概念来说明了。例如,数量十分庞大的有机化合物大多是由分子构成的;CO2、O2、N2、HCl等也都属于分子构成,而活泼的金属跟活泼非金属所生成的盐类却是离子型晶体,像氯化钠在固体状态只有钠离子和氯离子相间的排列却无所谓分子可言,即或是在气态也仅仅是氯离子和钠离子结合成的离子对(离子分子)。金刚石、锗、灰锡等单质的晶体是由其相同的原子以共价键相联系而形成的共价晶体。至于金属晶体则是由金属原子以金属键相联系。大多数金属在高温呈气态时,也仅仅是以单原子存在着,唯碱金属有少量以共价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

      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评论这张
 
阅读(53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