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的运用一定要结合实际

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已经被很多学校所接受,有些地方还发文强力推广这一模式。支持新生事物是好事,但近期对近四十所学校“先学后教”做法调研后,我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甚至扭曲等问题。
一是喜新厌旧,提倡“先学后教”就放弃“先教后学”,将二者对立起来。“先教后学”是教学的老传统,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先学后教”的基础,不能轻易放弃或者否定。当学生尚处于依靠教师讲授的学习阶段时,就必须“先教后学”,遵循“教—扶—放”的流程,帮助学生慢慢地摆脱对教师教的依赖。而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先学后教”,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一哄而上,所有年级、所有学科都要“先学后教”。“先学后教”应该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相匹配,不同年级、学科要区别对待。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少,合作意识不强,在此学段推广“先学后教”就显得不切实际。此外,一些教学内容相对复杂、教学要求相对较高的学科,也不宜采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因为轻率地让学生自学,一旦出现思维或动作定型,再进行纠正就十分困难。
三是研究不到位,“先学”指导不到位,“后教”缺乏针对性。“先学”有一个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不能任由学生随意地、盲目地学习,目前在“先学”指导方面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再有,教师必须通过“先学”了解学情、收集信息。无论是课前“先学”,还是课堂上“先学”,老师如何迅速、准确、全面地收集学生在“先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产生的错误,这是比较难操作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好,“后教”的针对性就会打折扣。即使学生“先学”,教师如果没有充分地备课,能否保证教学效果也值得怀疑。
四是一些教师“先学后教”的做法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在课堂听课和课外作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课外“先学”,课堂毫无疑问向前延伸了,学习任务加重以后,可能导致学习兴趣和效率的降低。对有些教师而言,让学生“先学”很重要的一点是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在课外完成部分课内任务以后教起来更容易一些,这实质上这是一种懒惰的做法。
多种教学模式并存,说明了教学的复杂性,各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才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因此,不宜夸大或神化某一种教学模式,也不宜把一种教学模式推广到所有的学科和课堂,要防止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作者阚兆成,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
评论